查看原文
其他

行业趋势 | 浅谈智慧博物馆的发展趋势

美创文博 博展联盟 2023-10-07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它的藏品中所蕴含的信息是维系我们这个民族生息繁衍的血脉。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的四十多年来,国家对博物馆事业发展越来越重视,中国博物馆事业紧跟时代发展脚步,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不仅各级博物馆更逐渐改变了“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局面,出现了“博物馆热”的良好现象,且博物馆数量增长了近十六倍,从1978年的349座增长到2021年的6183座;博物馆体系日益完善,多种类型博物馆竞相辉映,非国有博物馆从无到有,数量已达到1989座,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近三分之一。


即便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而导致的人类健康与社会公共安全面临空前危机的当下,2020年全国博物馆举办2.9万多个展览,策划22.5万余场教育活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采取限流措施情况下,仍接待观众5.4亿人次,其中未成年人观众1.3亿人次,“打卡博物馆”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生活方式,从而业界乃至公众仍对博物馆纾解经济社会困境所应发挥的文化潜能抱以厚望。


信息技术的变革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在新时代、新形势、新需求的时代环境下,博物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如何回应时代需求,进一步激发博物馆发展活力,实现博物馆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根本性转变,是博物馆事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智慧博物馆”体系的建设成为博物馆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

 

2013年,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智慧博物馆的概念首次被提出。

2017年,人工智能走出实验室,迈出了商业化应用的第一步,人类迎来“人工智能元年”,由此进入智能时代,智慧博物馆建设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得博物馆受到严重冲击,从而也加速了博物馆数字化进程。


为此,2021 年,中宣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从优化博物馆分类布局、夯实博物馆发展基础、提升博物馆发展活力以及优化博物馆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2022 年 5月,中办国办发布《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智慧博物馆的建设。

 

由此可见,对于智慧博物馆建设的探索与尝试高度契合国家战略部署,究其原因,除了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外,还因智慧博物馆建设中提出的文物数字化保护、博物馆智慧服务等领域的改革方案,既是为文物“活起来”提供支撑的一个重要工程,同时也是为推动博物馆管理提质增效和科技快速进步的时代必然趋势。

近年来,有古老的敦煌艺术通过“数字敦煌”飞出大漠,被更多人领略;还有“数字故宫”已经形成了覆盖全院的文物信息,通过文物藏品图片、三维模型,视音频素材、纪录短片,古建数据、VR程序等海量数字资源,使观众可以通过网站、微博、APP等新媒体平台随时分享,可见运用相对数字技术对文物进行保护已是业内共识,数字化保护不仅为文物保护和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一种新路径,代表着新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的最新应用。

 

数字化保护保护在博物馆实践中主要运用于建立库房、展厅环境、监测与调控系统对文物进行预防性保护,建立文物修复管理系统提升修复能力以及文物藏品数字化保护三个方面。


预防性保护概念的诞生远远早于智慧博物馆,并早已成为文物保护的共识性原则。智慧保护基于藏品存放环境监测、微环境控制、分析检测等技术,对藏品本体状态及影响因素进行实时、全面、系统的采集与分析,预测文物遭受风险程度,使博物馆预防性保护能力大大提升。文物修复管理系统同样在国内有着较好的尝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文物保护修复管理已是大势所趋。

 

作为全国首批智慧博物馆建设试点单位之一的苏州博物馆,已经建立起包括文物分类管理、基础修复材料管理、修复方法管理、修复过程管理、修复结果查询分析、修复文物统计分析等功能板块在内的文物保护修复管理系统。数字化保护不仅可以除却预防、延缓文物劣化,提升修复水平之外,还能从某种意义上实现文物的永生。这一点,敦煌研究院无疑起到了极好的示范作用。早在20世纪80年代,敦煌研究院便开始了利用先进的摄影技术和数字技术记录、存储敦煌石窟艺术的探索,近年来,更是通过“数字敦煌”项目完成了110个洞窟的高保真壁画数字化采集、40个洞窟的整窟高保真数字化图像处理以及110个360°虚拟漫游全景节目和近20余身敦煌石窟重点彩塑的三维重建,还有莫高窟、榆林窟等大遗址的三维重建数据,建立起永久的文物数字资源,实现了文物的数字永生。

因此,对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不仅仅是博物馆的发展趋势,更是当下文物保护的必然要求。


博物馆不仅是具有传播知识的功能,而且具有传承文化的使命,追捧新技术的青少年对知识文化的接受方式已经进入新纪元,吸引更多青少年对博物馆产生兴趣是全球博物馆界共同面对的课题。在博物馆智慧服务的内容上看,智慧服务主要包括展示、教育、传播及纪念等领域。这一系列领域与观众联系最为密切,也最能令观众直观感受智慧博物馆建设带来的博物馆服务质量提升。当智慧服务运用到实践建设中,这一领域的案例不胜枚举,故宫博物院端门数字馆、内蒙古博物院流动数字博物馆、株洲博物馆智慧化平台、苏州博物馆文创藏品管理系统等在展示、教育、传播、纪念各领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博物馆既可通过虚拟现实、数字展示、体感互动、智慧导览等技术,为展厅中的观众提供全方位、沉浸式的高质量体验;还可通过举办配套的“云展览”为非现场观众提供服务,打破博物馆服务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甚至还通过建立文物知识图谱与知识平台,提升博物馆文物研究深度与广度,建设系统性的文物知识库体系,打造可参与、可互动、可分享的高质量博物馆,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具体可靠的数据基础。此外,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性能的提升,针对手机等移动端的数据推送服务不仅大大节省了陈列空间、方便了资源快速更新,更重要的是通过数据推送的交互过程,能够有效的获取观众的重要参观行为数据,以“人为中心”的信息传递模式,使藏品与藏品、藏品与展品、藏品/展品与保护、研究者、管理者与策展者、受众与展品等元素之间的联系真正达到智慧化融合,为博物馆智慧化变革奠定基础。简言之,博物馆智慧服务可通过加强人、物、信息之间的多向互动,让文物数字化保护的成果更好地融入公众生活,推动实现博物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总体目标。

现在总体来看,我国智慧博物馆的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但现阶段智慧博物馆建设的最大贡献不在于建立了一个或数个智慧博物馆示范模板,而是彻底改变了传统博物馆的发展形态。或许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博物馆还没有完全建设成功,但智慧博物馆建设的浪潮已经为众多中国博物馆注入了智慧的基因。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博物馆诞生或许仍需时日,可智慧技术的应用愈发成为博物馆界的共识并在博物馆实践中遍地开花,不断推动中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未来,智慧博物馆,在基于感知“数据”的基础上,将建立起一种更加全面、深入和泛在的互联互通模式,使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协同与连接更加智能与紧密。


本文参考文献:段勇、梅海涛,2021,以智慧博物馆建设为抓手推动博物馆强国建设


-End-

推 荐阅 读

正在报名中|第三届中国展览艺术与展示技术创意大赛诚邀您的参与

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杨建武:在展览策划中要处理好八个关系

文物保护科学在博物馆展览中的解读方式与形式设计

数字化成中小型博物馆破局关键

第二十届(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日前正式启动

冯家红:回首·展望——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建设十周年记

商说馆——现代展示设计系列教程(1)

商说馆——现代展示设计系列教程(2)

商说馆——现代展示设计系列教程(3)

商说馆——现代展示设计系列教程(4)

商说馆——现代展示设计系列教程(5)

商说馆——现代展示设计系列教程(6)


博展联盟 | 文博行业交流协作服务平台。以行业社群为基础,“共建·共享·共生”为主题,搭建的文博行业协作平台;整合展陈行业资源,提供专项服务解决方案;以行业大数据为驱动力,为平台用户创新赋能;深度挖掘文化IP资源,推动展陈产业升级;促进跨界融合发展,引导行业发展方向。

/ 官 方 网 站 /www.518bwg.com


排  版|博小二

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博展联盟观点或立场。本文仅用作交流学习使用,图文版权皆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文章发表后的30日内与博展联盟联系。



欢迎转发,点下“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